作者:Alice 来源:重庆西语东叙翻译公司 发表时间:2012/9/7 9:40:27 浏览:12222次
2012年8月28日上午,作为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活动之一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新闻发布会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第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获奖名单。获奖者之一的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V•里德是中美最大的合作出版项目《中国文化与文明》的美方总协调人,该项目中国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开展的大型合作出版项目,始于1990年,迄今已出版了《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文明的形成》等7种图书,其中多本图书在中美两国获得图书大奖。项目还将按计划陆续出版,涵盖三个系列的70种图书。《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合作出版方式,是国际合作出版的成功范例。
展示中国需要更多眼睛和桥梁
“设立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就是要‘鼓励构建中国文化信息全像’,推动世界更加准确客观地了解中国。”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在发布会上如是强调。这一点的提出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我们有义务向世界准确说明中国。美国作家库恩在《中国三十年:人类社会的伟大变迁》一书中点出一个重要命题:中国的变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样的变迁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在改变整个地球的生态,作为这一伟大变迁的策划者和实施者,中国有义务向世界作出准确说明。
第二,我们需要向世界准确说明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迁,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对此既有客观的报道,也有不客观的描述,甚至曲解。我们要冷静分析,为什么这些曲解的内容在国际上会有一定市场?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信息传递的不完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向世界准确说明中国。
第三,构建中国文化信息全像,特别需要借助“第三只眼睛”。要准确说明中国,不仅需要国内各界人士不断努力,也需要国际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不断完善信息传递的过程。张福海强调,向世界准确说明中国,不仅需要“我们的眼睛”和“接受信息者的眼睛”,更需要一个中间桥梁,而出版家、作家、翻译家就是这个桥梁。
期待奖项产生更大影响
张福海介绍说,本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呈现三大特点:征选范围更广、评奖质量更高、荣誉感更强。
据了解,今年36家中国驻外使馆和若干社会机构推荐了多名出版家、翻译家和作家,26人进入候选名单。征选范围的扩大,使候选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经评审,柬埔寨作家克罗缇达等6人最终脱颖而出。张福海说:“优秀的候选人特别多,评委在取舍时非常艰难,是优中选优。”
“希望通过你们手中的笔和话筒,把6位获奖者的贡献传播得更远。”发布会现场,张福海希望记者报道好获奖者的成绩,让更多国人了解他们所作的杰出贡献,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从而吸引更多外国人加入到传播中华文化的行列中。他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获奖者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伟大变迁的客观记录者,他们在客观描述中国、在世界不断构建中国文化的信息全像,对世界准确、客观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大帮助”。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作为一项国家扶持和鼓励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是新闻出版总署于2005年设立的国家级奖项,表彰的对象是在介绍、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外国出版家、翻译家和作家。截至目前,“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前五届共奖励了包括法国、俄罗斯和德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7名出版家、翻译家和作家。
(文/王玉梅)
————
附:获奖人员名单(6名):

1、约瑟夫•V•里德,中美最大的合作出版项目《中国文化与文明》的美方总协调人,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长期对华友好,对《中国文化与文明》项目的创立和成功运作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2、理查德•雷文,耶鲁大学校长,雷文先生一直将中国视为耶鲁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心,他于1990年起推动耶鲁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外文局合作出版《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是迄今为止中美最大的合作出版项目。

3、克罗缇达,克罗缇达女士,柬埔寨王家研究院院长、洪森总理的私人顾问,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其作品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柬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4、莫芝宜佳,享誉国际汉学界和中国学术界的德国著名汉学家,代表作包括《围城》《我们仨》等,她善于从中西对照的角度研究并翻译中国文学,为中德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5、达西安娜•菲萨克,西班牙达著名汉学家,常年致力于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和中西关系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曾策划、组织、翻译、出版了《西行、西行:中国作家西班牙纪行》的中、西双语版图书,为促进中西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6、金胜一,韩国东亚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翻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和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对在韩国推广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